6月17日凌晨,湖北卧龙神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灯火通明。自动化生产车间内,一袋袋白色的大米,经过蒸煮、压片、油炸、撒料等工序,变成一片片金灿灿的锅巴,散发出诱人的香味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旁数千平方米的仓库内,摆满了要发往全国各地的快递箱。“618”网购季,这家位于襄阳襄州区双沟镇的锅巴企业,半个月接到订单500多万袋,9条生产线24小时生产。
2022年,该企业生产的“卧龙”锅巴销售额突破3亿元,霸榜全网。小乡镇何以走出“单项冠军”企业?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探访。
调料成本高出6倍——
保持“小时候的味道”
“锅巴制作工序简单,门槛低。”走进生产车间,卧龙神厨公司总经理张辉主动“揭秘”:买一套生产设备,几袋大米丢进去,锅巴就出来了。
做出来容易,做好却难。他说,正宗的好锅巴又香又脆,吃完了还要回味。要达到这种口感,选材最关键。
看起来相似的大米,品种不同,颗粒饱和度也不同,口感自然不同;外表看起来一样的调料,有的是市场上购买的成品,有的是用天然原料制作而成……
从父辈手中接过小作坊的张辉,20多年始终坚持锅巴要有“小时候的味道”。从他记事起,父母亲每天到市场选大米,买辣椒、花椒。
“公司坚持‘公司+基地+农户’模式,选购湖北最好的大米,贵州最好的辣椒,四川最好的花椒,成立了配方中心,研发出了各种比例的调料,满足不同口味需求。”张辉表示,调料占了锅巴成本的40%,自己做的调料与市场上直接购买的成品相比,成本高出6倍。
有同行笑他傻,一年少赚好多钱,张辉总是一笑而过。
2018年,中国锅巴行业因发展过快开始恶性竞争,相互杀价,以次充好,对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,大量企业倒闭。仅襄州区的锅巴企业数量就从200多家锐减至约20家。
但卧龙锅巴凭借优良的品质和口碑,不仅挺过了这场行业风波,且更受消费者青睐,逆势成长。
从2019年起,“卧龙锅巴”的销售量每年以50%的速度递增,线下走进了沃尔玛、武商、大润发等大型连锁超市,线上长期位居京东、淘宝等电商平台锅巴类产品前列。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吴宇睿 通讯员 范小青 任伟
挖掘“卧龙”故事——
用文化打动年轻人
公司背景墙、生产包装箱,甚至连办公室的纸巾盒上,“卧龙”标志无处不在。
“因为当年吃过亏,现在格外在意。”1995年,大批“冒牌货”搅乱了整个锅巴市场,以次充好、低价竞争,张辉父母投资建设的锅巴厂濒临破产。当时还在上大学的张辉意识到,只卖产品、不卖品牌的企业走不长远。
吃一堑,长一智。1999年,20岁的张辉在北京注册了襄阳首个锅巴产品商标:卧龙。
要做好品牌,光有商标可不够。
公司的客户以年轻人为主,其中七成以上是女性。为迎合客户需求,公司请来专业团队对“卧龙”品牌进行深度挖掘,在定位和包装上,以襄阳著名历史人物诸葛亮为核心,将三国文化与品牌故事相融合。
头戴纶巾、手拿白羽扇,产品展示柜上,一排画着京剧脸谱妆的“诸葛亮”十分引人注目。“战斗军师诸葛亮,指挥千军,三分天下。”“草船借箭、不借,三顾茅庐、不去”……包装上风趣幽默的语言,个性化、时尚化味道十足。
“既好玩又好吃,受到年轻人青睐,生意火爆。”张辉说,目前的产能已不能满足市场,公司将新建一座新厂房扩大规模。
湖北日报客户端,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,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、新鲜的热点资讯、实用的便民信息,还推出了掌上读报、报料、学习、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。